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2)
第三章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3)
第四章实践和认识…(6)
第五章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7)
第六章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9)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2)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4)
第三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理论…(16)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9)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20)
第六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22)
第七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5)
第八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6)
第九章国际战昭和外交政策...(27)
第十章“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28)
第个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29)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是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哲学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凡主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都属于唯物主义派别;凡断言意识是世界的本质,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则属于唯心主义派别。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有同一性,即主张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可知论;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没有同一性,即主张思维完全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不可知论。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由于:
(1)它是任何哲学和哲学家都不能回避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2)它的第一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之间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中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3)它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根本原则和理论依据。
(4)它也是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在建立和证明唯物辩证的自然观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进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牢固的自然科学基础。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其中的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增强我们鉴别各种理论和路线是非的能力。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运用概念的艺术、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
(1)唯心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从其思维决定存在、精神决定物质的根本立场出发,都完全否定物质的容观实在性,总是将物质规定为某种精神的产物。
(2)旧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旧唯物主义,从其存在决定思雏、物质决定意识的根本立场出发,都能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但存在着对物质的一些不科学的认识。
(3)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物质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运动与静止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二者是相互区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运动是绝对的,即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这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这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二者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另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论和诡辩论。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①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意识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过程。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展开的。
③意识的能动作用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上。
④意识能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
(2)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
①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②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
③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强调和发挥合去观能动性,要以承认并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发挥入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充分发挥人在认识世界和政造世界中的主体性作用;其次,客观规律的发现和运用,都需要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考点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情况出发,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认识事物,反对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物的真相。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按照容观事物不断变化着的实际认识事物,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反对用僵化的思想观点看待事物。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如实地揭示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客观规律的主观臆断和盲目蛮干。
第三章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考点1联系的定义及其性质
所谓联系,也就是关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诺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考点2发展的定义及其实质
唯物辩证法所讲的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考点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及意义
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这是由新旧事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1)就新旧事物自身的情况和它们与环境的关系来看,新事物有新的要素、新的结构和新的功能,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或条件;而旧事物结构僵化、功能衰退、要素陈旧,不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就新旧事物之间的关系来看,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对于旧事物来说,新事物既是促使其灭亡的因素,也是其赖以存在的因素,它是旧事物本身无法克服、无法消除的东西;对于新事物来说、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同时吸取、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仍然适应新历史条件的东西,并增添了一些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东西,因而它在内容上比旧事物丰富,在形态上比旧事物高级,在结构上比旧事物合理,在功能上比旧事物强大。
(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的创造活动的产物,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反映着社会生活进步的要求,因而最终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特别是有远大前途的社会进步力量的支持。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规律,在社会生活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把握这一规律,对于理解社会生活、认识社会发展、增强人们为进步事业而奋斗的信念,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把历史必然进步的信念融人到踏踏实实的具体工作中,既不因暂时的困难和挫折而丧失前进的信心,也不因历史必然进步而放弃主观努力以求坐享其成。
考点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区别。即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第二,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依存。即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共性统摄个性·没有无共性的个性。第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转化。即随着事物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共性与个性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在唯物辩证法中占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在认识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就人类认识过程而言,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认识上升到一般、共性的认识,再用一般、共性的认识指导对其他个别、特殊事物的认识,这正是人类获得正确认识的正常秩序,若不如此,人类认识就不能得到丰富和接近真理;第二,就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而言,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理是毛泽东同志确立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理论的哲学基础,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指南。
考点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原因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关键。
(3)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4)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考点6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1)既然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就要把对事物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定性研究是认识的基础,定量研究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2)既然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特定的度,就要使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与事物本身的度相适合,掌握适度原则。
(3)既然事物发展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就要处理好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既要重视点滴的积累,又要善于抓住机遇,将事物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考点7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自我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不能只看到发展道路的前进性,而看不到事物前进道路的曲折性: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以致犯急躁冒进的毛病;也不能只看到发展道路的曲折性,而看不到事物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被困难吓倒,悲观失望,进而无所作为。
考点8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现象与本质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首先,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表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是事物内部深藏的东西。其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具有较大的流动性;本质则是相对平静、相对稳定的。再次,现象是显于外部的,可以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隐于内部的,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2)现象与本质又是辩证统一的。本质是现象的内在根据,本质决定着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显示自已的存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现象从属于本质,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对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首先,现象和本质的对立与统,表明科学研究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科学研究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对大量现象的研究去发现本质,达到对事物的科学认识,其次,在实际工作中,要把现象看作是久乃的问导,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化,共性与个性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在唯物辩证法中占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在认识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就人类认识过程而言,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认识上升到一般、共性的认识,再用一般、共性的认识指导对其他个别、特殊事物的认识,这正是人类获得正确认识的正常秩序,若不如此,人类认识就不能得到丰富和接近真理;第二,就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而言,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理是毛泽东同志确立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理论的哲学基础,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指南。
考点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原因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关键。
(3)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4)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考点6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1)既然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就要把对事物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定性研究是认识的基础,定量研究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2)既然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特定的度,就要使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与事物本身的度相适合,掌握适度原则。
(3)既然事物发展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就要处理好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既要重视点滴的积累,又要善于抓住机遇,将事物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考点7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自我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不能只看到发展道路的前进性,而看不到事物前进道路的曲折性: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以致犯急躁冒进的毛病;也不能只看到发展道路的曲折性,而看不到事物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被困难吓倒,悲观失望,进而无所作为。
考点8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现象与本质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首先,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表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是事物内部深藏的东西。其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具有较大的流动性;本质则是相对平静、相对稳定的。再次,现象是显于外部的,可以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隐于内部的,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2)现象与本质又是辩证统一的。本质是现象的内在根据,本质决定着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显示自已的存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现象从属于本质,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对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首先,现象和本质的对立与统,表明科学研究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科学研究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对大量现象的研究去发现本质,达到对事物的科学认识,其次,在实际工作中,要把现象看作是久乃的问导,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华中农业大学 | 湖北工业大学 | 武汉工程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 武汉轻工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湖北师范大学 | 武汉科技大学 | 武汉纺织大学 | 湖北经济学院 | 荆楚理工学院 | 荆州理工职业学院 |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
湖北成人高考 | 湖北成人高考报考专业 | 湖北成人高考网上报名 | 湖北成人高考成绩查询 | 湖北成人高考录取分数线 | 关于我们|XML
Copyright © 2025,湖北成教www.hbcj1.com,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站为湖北成人考试交流信息网站,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可报考层次:湖北成人教育高升专(学制2.5年)、专升本(学制2.5年)、高升本(学制5年)
辅导报名地址:中国 · 武汉光谷大道联享企业中心A1栋
微信咨询
欢迎关注公众号
扫码听课